一九五八年,某礦區(qū)工人子弟小學的一群少先隊員,在少先隊大隊長劉淑萍的建議下,想在暑假期間揀廢鐵煉鋼。班主任怕影響孩子們暑假復習功課,反對這一建議。輔導員和黨支書支持孩子們的意見,幫助他們去煉鋼廠學習,并請煉鋼廠老工人張老恭來作指導,他們用廢舊的大汽油桶當爐殼,從鐵路機械廠借來破鼓風機,校長把自行車獻出來,改裝成腳蹬動力機,于是爐子建成了。這個小工廠被命名為紅領巾煉鐵廠,劉淑萍當了小廠長。在張老恭的指導下,同學們煉出了質量很高的灰口鐵,在全市的煉鐵比武大會上,受到贊揚。之后,他們又用坩鍋,一夜之間煉出了使老工人張老恭都感到驚訝的高矽鋼。為此,紅領巾煉鐵廠變成了煉鋼廠。后來他們還幫助別的中學建成煉鋼爐。由于貫徹了上述教育方針,使孩子們不僅增加了生產(chǎn)知識,而且學習成績也比過去更好了。